電子煙的“偏見”?

總字數2233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2021-03-11

電子煙的“偏見”?

 

大眾對電子煙的偏見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電子煙會讓更多非煙民吸煙;電子煙不能幫助戒菸;電子煙比香煙更有害。

 

大眾媒體加劇了這種“偏見”的傳播。不同的媒體對電子煙產生不同的擔憂,在電子煙興起後,有媒體的報導歷數種種電子煙的危害,甚至宣稱“電子煙比香煙致癌率高幾倍”;另外一些聲音則表示,電子煙中的尼古丁具有成癮性,因此存在“門戶效應”:吸引一部分本來不吸煙的人,因接觸電子煙而產生對尼古丁的依賴,最終成為傳統捲菸的使用者。在一次次的“虛假”報導影響下,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開始從政策上一刀切禁止電子煙。

 

但這些聲音通常都最終被證實缺乏科學實驗與數據的支撐。 2020年8月18日,福布斯媒體集團主席、《福布斯》總編輯Steve Forbes(史蒂夫·福布斯)在其最新一期的視頻節目《What’s Ahead 》中指出,“反對電子煙的運動建立在大量錯誤信息和徹頭徹尾的謊言之上”。

 

關於電子煙的爭論從未停止,究竟什麼才是真相?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要想弄清這個問題答案,就需要先簡單了解電子煙的構造及原理。電子煙通常分為兩個大部分:電子霧化器和含尼古丁、丙二醇、丙三醇的液體(煙油)。電子煙的原理,就是將煙油霧化形成煙霧。

 

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發布的電子煙專題報告中,電子煙的官方定義是“電子尼古丁傳輸系統”,因不含煙草和焦油,也不會帶來香煙燃燒時的有害物質,世衛組織將其與傳統捲菸區分開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以產品中的有害成分為基礎進行排序,傳統香煙>IQOS類加熱不燃燒煙草製品>電子尼古丁傳送系統。有害度排名最後的電子尼古丁傳送系統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霧化電子煙。

 

也就是說,單純從成分結構來看,電子煙的有害成分要遠遠小於香煙;其次,電子煙因不含煙草成分,所以不會產生焦油,而焦油才是導致煙民肺癌的元兇。

 

這也就破解了消費者最為關心的一大“謠言”——電子煙的成分及其霧化環節,決定了它比傳統香煙顯著減害。

 

關於電子煙的真相

 

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傳統煙草的替代品,電子煙到底是一個改善公共健康的機遇,還是暗藏的威脅?應該對它抱有什麼樣的態度?

 

通過權威衛生組織和媒體以往報導,我們可以窺探出關於電子煙的幾大真相。

 

第一、電子煙不會讓更多非煙民吸煙。

 

針對電子煙是否是非煙民的第一口煙”的討論,中英兩國相繼證實了電子煙不會讓更多非煙民吸煙。中國疾控中心發佈在《柳葉刀》上的一篇論文證明,中國96%以上的電子煙用戶均為煙癮大、想戒菸、了解吸煙危害的老煙民。

 

中國疾控中心發佈在《柳葉刀》上的一篇論文證明,非煙民使用電子煙佔比不足4%。

 

根據英國衛生部數據,當前的大多數電子煙用戶是前吸煙者或當前吸煙者。從未吸煙的年輕人中只有0.8%至1.3%是電子煙用戶。

 

第二、電子煙能夠有效幫助戒菸。

 

以戒菸作為主要目的之一誕生的電子煙,成功率有多高?在利弊權衡之後,是否值得一試?

 

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兩位行為科學家主導了一個為期4週的小型實驗。招募26名每天吸煙20支以上的煙民,把他們分成四組:一組強制戒菸,一組用尼古丁貼片輔助戒菸,一組吸電子煙,最後一組作為對照組繼續抽傳統捲菸。

 

4週後,強制戒菸組的7人中,有兩名成功戒菸;尼古丁貼片組一共有8人,其中7名戒掉了捲菸;電子煙組的戒菸成績和尼古丁貼片組一樣。

 

這意味著,對於想要戒菸的煙民來說,相比強制戒菸,電子煙顯然可以更有效。 2018年11月,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也向大眾表露了自己的態度。它推薦已經有煙癮的人改換電子煙,而且嘗試戒菸。

 

第三、電子煙比傳統香煙減害

 

BBC紀錄片《電子煙:奇蹟還是威脅》中展示了傳統煙草和電子煙的煙霧分析結果:傳統捲菸燃燒時產生約6000種化合物,其中大概100種是有害或可能有害的,而用同樣的方法掃描電子煙的煙霧,各種化合物濃度都急劇減少。

 

該紀錄片表示,雖然還不能說電子煙絕對安全,但它比傳統捲菸安全95%左右。

 

紀錄片中的另一個實驗以以呼吸系統的活細胞作為實驗對象,分別接觸捲菸煙霧、和電子煙煙霧。結果顯示,傳統捲菸的破壞力是毀滅性的,細胞在煙霧攻勢下只有6%的存活率。

 

而電子煙的實驗結果讓人意外:培養皿中尚有53%的細胞存活。

 

正視電子煙真相的英國政府因此認為,完全從捲菸改吸電子煙的煙民在健康得到顯著改善,電子煙可以在政府實現無菸一代的控煙目標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可極大緩解醫療財政壓力。

 

根據前不久發布的《英國公共衛生部2021證據更新》,電子煙產品是2020年英國嘗試戒菸者最常用的輔助手段,每年有5-7萬人通過電子煙戒菸。

 

電子煙需要被理性對待

 

對於很多普通消費者來說,電子煙有害論的認知來自信息接受的“倖存者偏差”。在電子煙行業內,從源頭的選材合規再到出廠前的安全性檢測,整個鏈條都應該經過嚴格的把關。

 

很多未經檢測、使用不合規添加劑的電子煙品牌流入市場,才造成了一系列亂象,給消費者留下電子煙有害的現象。用一位從業者的話來講,這就好像“毒奶粉”現象,“有的奶粉被檢測出有毒,但不意味著整個行業應該被誤解。”

 

英國政府一直以來對電子煙的支持態度,是為電子煙正名的最好例證。